“圣女”,往往象征著純潔高尚,給人冰清玉潔之感。
但是在印度,圣女卻是卑微到塵埃里的存在,她們不僅要承擔寺廟里洗衣做飯砍柴的繁重任務,還要被迫去滿足寺里僧侶的性需求。
很多少女,小小年紀就懷了孕、感染了艾滋。此后她們的生命,就是靜靜等著凋零,感受著自己的腐敗。
可就是這樣痛苦不堪,每年卻還是有源源不斷的圣女被送入寺廟,這是怎么回事呢?
印度是個窮富兩級分化的地方。
去年去印度的時候,第一站是瓦拉納希 ,落地就被莫名刺鼻的氣味包圍,街道上滿是牲畜和人的糞便,簡直是視覺和嗅覺上的雙重打擊。
盡管政府雇了人去清理街道,但感覺清掃的速度完全比不上生產的速度。
貧民區(qū)的房子破敗不堪,頗有些搖搖欲墜之感。
里面黑瘦的女人細細小小,卻肚子大大,明顯是懷孕了,手上還牽著一個小孩。
生活如此貧困,卻還在不停地生。
而旁邊的富人區(qū)卻是金碧輝煌,也明顯整潔清新了許多,甚至有些別墅還帶了超大的游泳池。
貧窮的地方往往滋生愚昧和偏見。
在印度的貧困地區(qū),女性被看做是家庭的累贅,男人的附屬。她們剛出生屬于父親,出嫁了屬于丈夫,丈夫死了又屬于兒子。
而婚姻,在印度被看做是對女性的一種拯救和升華,因此,有女兒出嫁的家庭需要為此準備一份不菲的嫁妝。
但眾所周知,在印度,貧困是大多數,連溫飽都難以維持,又何談準備高昂的嫁妝呢?
更何況,也沒有幾個印度男人愿意為女兒支付這高昂的費用。
因此,他們將目光錨向了圣女制度。
印度是個宗教國家,幾乎人人信教。
在森嚴的種姓制度下,人被分成三六九等,婆羅門被看做是最高的等級,而低種姓的家庭若是想階層跨越,則需要將女兒獻給“神明”。
只有這樣,才能夠讓神明保佑這一家子,來世有可能成為高種姓。
怎樣奉獻呢?在印度,往往由寺廟的僧侶代替神明,去接受少女的所謂“奉獻”。
看上去實在有些荒唐,但卻有不少印度人相信,于是他們把自己花骨朵兒一樣美麗的姑娘送進了暗無天日的寺廟,獲得了一筆錢財以及縹緲的希望。
圣女的選拔條件也很苛刻,它要求女孩十歲左右,美麗動人、純潔無瑕,身上還不能有破損。
被“選拔”成功的圣女,可以擁有專屬于自己的小屋,而她們被要求保持圣潔,實際上卻是寺里僧侶發(fā)泄欲望的妓女。
她們經歷不同的男人,很多時候會懷上不知道是誰的孩子。
稀里糊涂將孩子生下,如果是男孩,他很可能會成為這個寺廟里的僧侶,成為母親的加害者;如果是女孩,她則會重復母親的命運,成為下一代“圣女”,在這座寺廟里凋零。
名義上是圣女,其實她們只是寺廟僧里的奴隸。
由于艱苦的環(huán)境、肉體的折磨和精神上的無助,這些圣女大多老的很快。
很多時候,她們一旦人老珠黃,失去了對僧侶的性吸引力,那么她們則會很快被掃地出門。
沒有一技之長,幾乎一生都在寺廟苦熬的圣女,離開了寺廟,又進入了新的地獄。
盡管在上個世紀80年代,這項圣女制度就被官方明文取消了。
但是在印度的偏遠地區(qū),這項制度依然存在。
有報道稱,每年依然至少有1000名印度少女被迫成為了所謂“圣女”。
常言說的“靠努力改變命運”,對印度的低種姓貧困家庭出生的孩子來說,簡直難于上青天,女孩更甚。
印度的這種底層愚昧,其實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它落后的經濟和文化普及。
對于印度掌權人來說,底層人民知道太多只會讓他們的政權不穩(wěn)定,還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好掌控。
之前就有報道指出印度成年人文盲人口約有三億,占了全球文盲人口的近40%。
想到這里,突然很感激祖國的強大,讓我們每個人都能享受到九年義務制教育,活在這個開明自由的社會。
生活在中國,出行有高鐵,道路整潔干凈,女孩子能夠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出門,這也是一種幸福。
印度的開明,道阻且長啊,希望印度的民眾能夠主動關注文化教育,重視子女的教育,擺脫無知和愚昧。
本文作者 | 白晝
責任編輯 | 淡淡翠
策劃 | 燕子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