嫦娥六號探測器著上組合體在2024年6月2日成功降落月球南極的艾特肯盆地,6月6日完成環(huán)月軌道對接與在軌樣品轉移,在25日返回地球。
在50多天的任務周期內,嫦娥六號先后實施了環(huán)月逆行、智能采樣、月背起降等高難度操作,將月球南極附近的月壤樣本帶回地球。
圖片來源:新華社
嫦娥六號落月的降落點位于艾特·肯盆地,距嫦娥四號著陸點的位置不算太遠,艾特·肯盆地的特點在于曾經遭遇過大規(guī)模的撞擊,形成的撞擊坑直徑大約2500公里,深度為13公里。
南極艾特-肯盆地的大致位置(圖片來源:NASA)
可想而知月球南極在經歷了如此劇烈的撞擊后,大量的月幔物質有可能被拋射至表面。根據月球軌道勘測的數據,艾特·肯盆地的鐵、鈦等元素豐度較高,其他礦石也比周圍更豐富,因此在該盆地采集樣本并研究,對于揭開月球演化歷史之謎有重大意義。
此外,艾特·肯盆地位于月球南極,這意味著表層物質中可能有冰物質。根據美國LCROSS探測器在2009年撞擊月球南極卡比厄斯撞擊坑的數據,該撞擊坑中存在水冰物質的證據。以及在月球南極的永久陰影區(qū)內,也有可能存在水冰物質。這些都是當前人類對月球南極是否有水冰物質的最新研究成果。
我們通過嫦娥6號將這些月壤樣本帶回,就可以進一步確認水冰物質是否存在。
從月球返回的難點
有了嫦娥五號的返回經驗,嫦娥六號這一過程也進行得非常順利。首先啟動上升器從月面起飛,在月球軌道上與軌返組合體對接,將采集的樣品容器轉移到返回艙中,接著上升器與軌返組合體分離。此時軌返組合體要在環(huán)月軌道上等待合適的時機,啟動發(fā)動機進入月地轉移軌道。
環(huán)月軌道類似于大城市的三環(huán)、四環(huán)這樣的外環(huán)高速,月地轉移軌道就像連接兩個城市之間的高速公路,軌返組合體進入月地轉移軌道后,就直奔地球而來。由于地月距離太遠,在月地轉移軌道上的軌返組合體要經過多次軌道修正,才能有效控制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方向和角度等。
航天器從月球軌道返回地球的示意圖(圖片來源:新華社)
最后,軌返組合體預計在距離地球5000公里的位置解鎖分離,軌道器實施規(guī)避機動,返回艙則繼續(xù)前行,大約在距離地面120公里的位置進入地球大氣層,經過氣動減速、滑行等一系列程序后,最終著陸在預定區(qū)域。
返回這個過程的難點有多個,比如嫦娥六號上有多個組合體,在每個階段需要進行對接和分離。返回時需要對接上升器,轉移完樣品之后要實現分離,軌返組合體也需要靠近地球時“說斷就斷”,這些分離面要確保能順利工作,這是難點之一。
還有,在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上升器與軌道器的交會對接,沒有導航衛(wèi)星的協助,這就需要我們掌握先進的測控技術、航天器對接技術等,才能確保這個過程萬無一失。
嫦娥六號上升器與返回組合體對接示意圖(圖片來源:CCTV)
從月地轉移軌道返回時,航天器的速度很快,接近第二宇宙速度,比我們以往載人航天返回大氣層的速度快得多,因此所帶來的熱控制、測控對航天器都有較大的影響。這一切的結果是,我們拿到的是大約2千克的月壤樣本,嫦娥五號當時帶回了1731克樣本。
嫦娥五號帶回的1731克月壤樣本開箱現場(圖片來源:新華社)
這里還有一個細節(jié)需要注意,從地外天體上帶回樣本,要確保裝樣本的容器在發(fā)射前和返回地球后不受地球環(huán)境污染,否則如果有一些重大發(fā)現,就無法確定是否來自地外天體。日本隼鳥號探測器就遇到類似的問題,返回艙可能被地球環(huán)境污染,導致無法對結果下定論,無法確定相關物質是否來自小行星。
目前在月球探索方向上,只有中美蘇從月面帶回樣本,美國在阿波羅登月工程時期帶回了月巖樣本,蘇聯時期通過月球系列無人探測器獲得了月球表面的樣本,再者就是我們的嫦娥五號和六號。
但嫦娥六號的意義在于,我們從月球背面獲得南極附近的月壤樣本,從稀缺性、科學性角度看,嫦娥六號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。
嫦娥六號任務亮點與戰(zhàn)略意義
嫦娥六號任務亮點是在月背的南極附近著陸并取樣返回,第一,人類目前沒有獲得月球背面的月壤,美蘇時期帶回的月壤樣本都是月球朝向地球的這一面;第二,月球南極附近的月壤是科學界長期重點關注的內容,也是美國宇航局阿爾忒彌斯計劃登陸的預選區(qū),這關系到未來人類文明如何開發(fā)月球,畢竟水是維持人體正常運轉的必需物質;第三,我們進一步驗證了從月面返回地球的操作流程,為今后載人登月奠定了基礎。
根據NASA過去對月球南極研究所取得的數據,發(fā)現這里的月壤中有水冰物質的關鍵證據。2009年的LCROSS探測器撞擊月球南極,在形成的巨大羽流中,科學家探測到羥基的光譜特征,表明在卡比厄斯撞擊坑底部存在水冰物質的證據。
印度的月船一號探測器搭載的礦物測繪儀也探測到,月球表面存在低濃度的羥基特征。美國宇航局平流層紅外天文臺也證實了,水可能分布在月球表面,而不局限于部分撞擊坑邊緣附近的永久陰影區(qū)。
印度月船一號繪制的月球撞擊坑內部水冰物質分布證據(圖片來源:WIKI)
顯然這些已取得的科學成果,讓載人登月變得更有戰(zhàn)略意義,如果我們能在月球上解決水源的問題,就不需要使用運載火箭將水從地球上運到月球,以滿足月面棲息地的需要。這一點對于有望未來長期在月球表面活動的人類而言,是至關重要的。
除此之外,科學家還認為水還可以用于生產氫氣,進而作為火箭燃料。一方面解決人類在月球長期停留的水資源問題,另一方面還能對火箭燃料的生產形成貢獻。從這兩個方面講,嫦娥六號的戰(zhàn)略意義是非常重大了。
我們可以直接拿到月球南極附近區(qū)域的真實月壤樣本,對于掌握水資源在月面的真實含量有重要幫助,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嫦娥六號登陸點是否有水冰。如果有,這里可以作為我們未來載人登月或者月面棲息地的預選區(qū)。
將來我們還要做些什么
在嫦娥六號之后,我們已經公布了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探測器。根據公開的數據,嫦娥七號將由軌道器、著陸器、小型飛躍探測器和巡視器組成,探測器發(fā)射質量約8.2噸,設計壽命長達8年。
從這個組合可以看出,嫦娥七號側重空地一體,對月球南極的環(huán)境與資源進行勘察,進一步掌握月球南極的月表環(huán)境、水冰物質的分布和存量,建立對整個月球南極全面的資源感知能力。
嫦娥八號探測器將建立中國月球南極科研站的基本雛形,預計在2029年左右發(fā)射,標志著中國在月球科研站方向邁出里程碑式的一步,預選位置也大致確定在月球南極附近,進一步開展月面巡視和探測。
我國預計在2030年代建立月球科研站(圖片來源:CCTV)
從中國航天月球方向的發(fā)展規(guī)劃看,嫦娥六號取回的月壤樣本是極為關鍵的,后續(xù)的探月工程將以嫦娥六號所取得的成果為依據進行展開,為最終建立月球南極科研站、月面棲息地奠定基礎。
策劃制作
出品丨科普中國
作者丨川陀太空(科普創(chuàng)作者)
監(jiān)制丨中國科普博覽
發(fā)表評論
2024-06-27 14:12:05
2024-06-27 14:12:05
2024-06-27 14:12:05
2024-06-27 14:12:05
2024-06-27 14:12: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