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沈陽6月28日電(記者武江民、陳雨崢、崔師豪)驅車駛入遼寧省彰武縣,隨處可見林立的光伏樁基。樁基下,是漫漫沙地。在光伏板之間,高粱、大豆、谷子等作物整齊排布,長勢喜人。
鄰近科爾沁沙地南緣的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,是典型的生態(tài)脆弱區(qū)。20世紀50年代前,彰武縣24個鄉(xiāng)鎮(zhèn)有23個屬于沙區(qū),沙化面積達到524.2萬畝,全縣森林覆蓋率只有2.9%,當?shù)厝朔Q其為遼寧的“風口”和“沙窩子”。
如何科學治沙,是彰武人多年來一直在攻克的難題。在多年防沙、固沙、用沙的基礎上,彰武縣推出光伏治沙項目,破解沙化地區(qū)人、地、生態(tài)間的矛盾,構建“板上發(fā)電、板下修復、板間種植”的農牧交錯帶生態(tài)治理體系。
連片的太陽能光伏板不僅可以發(fā)電,還可以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,幫助沙化耕地增產增收。記者了解到,利用光伏板的物理遮擋作用,形成沙塵屏障,減輕了沙塵危害,同時減少了沙地水分蒸發(fā),促進了農作物生長。
在遼寧省彰武縣后新秋鎮(zhèn)燒鍋村,村民白雪飛正在為太陽能光伏電板下方的作物除草。他把家里40多畝地流轉給光伏發(fā)電企業(yè),一年一畝租金780元,企業(yè)又把土地返包給村集體種糧?!拔业阶约业乩锔赊r活,一天工錢150元。誰能想到,當年誰見誰愁的沙地,現(xiàn)在成了香餑餑?!卑籽╋w說。
多年來,彰武縣探索多樣化的治沙模式。在大冷鎮(zhèn)上三家子村,當?shù)貑恿肆由鷳B(tài)綜合治理項目,先建堤防,減少柳河水里的泥沙含量,再利用管道引入富余的水資源,建成稻田。
2021年初,旱田改水田一期工程正式開工。隨著田間水渠、矩形槽的鋪設,旱田逐漸形成了一塊塊規(guī)整連片的水田。5月,上游鬧德海水庫的水源被引入,旱田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水泡田。
“過去風沙一來,人都得追著玉米苗跑。沒想到我們這地方也能種水稻。”上三家子村村民王炳軍說,如今,他從農民變成了水田設施的管理員,時常到稻田里走走轉轉,最喜歡的就是沙地里的稻花香。
從“沙進人退”到“綠進沙退”,如今彰武縣防沙治沙已歷經70余載。原先黃沙漫天的彰武,已變身“天然氧吧”。登上彰武縣大德鎮(zhèn)德力格爾草原核心區(qū)的歐李山觀景臺,遠山近水盡收眼底,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、草交相輝映。
74歲的劉學振是彰武縣興隆堡鎮(zhèn)于家村人。在他兒時記憶里,風沙一來,四處都是灰蒙蒙的一片?!斑@些年變化太大了,環(huán)境好了,莊稼也越長越壯實?!眲W振說。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