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餐的豆?jié){、午餐的豆腐、晚餐的腐竹……一直以來,豆制品都是不少人餐桌上的???。
它們味道鮮美,做法多樣,深受天南海北各地百姓的喜愛。
但也有人一直擔心,豆制品里會不會有“激素”?吃太多會不會有問題?
我們常說的大豆,其實包括黃豆(黃大豆) 、黑豆(黑大豆)和青豆(青大豆,不是豌豆)三種。
它們的營養(yǎng)成分差異不大,可以炒著吃、燉著吃、煮著吃,味道都很棒。
還可以做成豆制品,比如豆?jié){、豆皮、豆腐、豆腐腦、豆腐干、腐乳、腐竹、素雞……各有各的口感和風味。
豆制品含有人體必需氨基酸,以及大豆異黃酮、植物固醇、低聚糖等,可以供優(yōu)質蛋白質、不飽和脂肪酸、鈣、鐵、鉀、磷、維生素B群、維生素E等多種營養(yǎng)素[1]。
最新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看似普通的豆制品,還可以對抗癌癥!
我國研究人員在著名期刊《營養(yǎng)素》(Nutrients)上發(fā)表的一項研究,綜合分析了50多項有關豆制品的研究,涉及了80多萬人。
結果顯示,大量攝入豆制品、豆腐、豆?jié){,可以分別顯著降低癌癥風險31%、22%、和25%有關[2]。
《豆制品消費與癌癥風險:觀察性研究的系統(tǒng)回顧和薈萃分析》[2]
具體來說:
每天多吃150克豆制品,與癌癥風險降低35%有關;
每天多吃100克豆制品,與癌癥風險降低23%有關;
每天多吃100克豆腐,與癌癥風險降低32%有關;
每天多喝30克豆?jié){,與癌癥風險降低46%有關。
這里的癌癥,主要包括胃腸道相關癌癥(如胃癌和結直腸癌)和女性相關癌癥(如乳腺癌、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)。
另外有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多吃豆制品還可以預防膽囊癌;就算得了膽囊癌,多吃豆制品也可以抑制癌細胞的增殖[3]。
除此以外,“吃豆”的好處可謂是全方面的!
1. 降低心血管疾病/糖尿病風險
多吃大豆,與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冠心病和卒中的風險降低17%、13%、21%、12%有關[4]。
而特定的豆制品或許“更好”。比如,每天吃大約30克(26.7克)豆腐,或許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(fā)病風險18%。
2. 預防骨質疏松
絕經期前后的中年女性每天補充大豆異黃酮≥90毫克(約1600毫升豆?jié){)、持續(xù)1年以上,可以顯著改善腰椎、髖骨和股骨頸的骨密度[5]。
3. 緩解更年期癥狀
持續(xù)12周以上每天補充大豆異黃酮≥80毫克(約1500毫升豆?jié){),可以效改善絕經期前后女性的不適癥狀[6]。
4. 延緩老年人肌肉衰減
我國國民營養(yǎng)健康指導委員會指出,常吃大豆及其制品,有助于延緩老年人肌肉衰減[1]。
(參考資料[7])
豆制品的好處這么多,很多人卻根本不吃,或者說吃得不夠。
建議成年人平均每天攝入15~25克大豆或相當量的大豆制品。但我國2/3以上的居民未達到推薦攝入量[1]。
這可能是因為,不少人對于豆制品有下面這些錯誤認識:
1.尿酸高,不能吃豆制品?
這是一個常見誤區(qū)。事實上,豆制品中的嘌呤含量并不高(遠低于動物內臟、海鮮等)。只要控制好頻次,適量食用豆制品也有助于控制尿酸水平[8]。
2.女性喝豆?jié){,會增加乳腺炎/乳腺癌的風險?
沒有證據(jù)表明喝豆?jié){會增加乳腺炎/乳腺癌的風險。而《中國乳腺癌患者生活方式指南》指出,豆制品中的大豆異黃酮反而對于預防乳腺癌具有重要作用[9]。
3.兒童喝豆?jié){,容易性早熟?
豆?jié){中的植物激素與人體激素不同,不會引發(fā)性早熟[10]。
不過對兒童來說,不建議用豆?jié){完全替代牛奶,畢竟牛奶的補鈣效果更好。豆?jié){和牛奶,都要喝[11]!
豆制品雖然很好,但在吃的時候,還有一些事要注意:
1. 一日三餐,都可以吃!
推薦每日攝入20克(15-25克)大豆,相當于“北豆腐”約60克、“南豆腐”約110克、“豆腐干”約45克,或者豆?jié){約300克(毫升)[1]。
2. 發(fā)酵的豆制品,不一定那么好!
尚未發(fā)現(xiàn)發(fā)酵的豆制品(如臭豆腐、豆瓣醬、豆腐乳、醬油、豆豉等)具有降低癌癥風險等效果??赡芘c它們?yōu)楦啕}、高油食物有關。
3. 有些豆制品,不是“豆腐”!
米豆腐(大米米漿)、魚豆腐(魚肉糜加淀粉)、杏仁豆腐(甜杏仁磨漿)、日本豆腐(雞蛋和高湯)等,雖然名字中有“豆腐”,但實際上并不是豆腐,營養(yǎng)成分與真正的豆腐可能差異很遠。
4. 豆?jié){,一定要煮熟!
煮豆?jié){時,應該加熱至泡沫消失,豆?jié){沸騰后再持續(xù)加熱一段時間,以確保豆?jié){完全煮熟,避免食物中毒的風險。
讓我們從現(xiàn)在開始,一起享受豆制品帶來的美味和健康吧!
審稿專家:左小霞? ?
解放軍總醫(yī)院第八醫(yī)學中心營養(yǎng)科主任?
參考文獻
*騰訊醫(yī)典內容團隊出品
發(fā)表評論
2024-06-16 11:15:04
2024-06-16 11:15:04
2024-06-16 11:15:04
2024-06-16 11:15:04
2024-06-16 11:15:04